跳至主要内容

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十一月, 2023的博文

谈谈自杀干预

  我还活着,为什么还活着? 自杀干预 生效 我去的第一站是上海,这里有一位同伴将迎来新生,她的生命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开始。 我很羡慕她。但我也不该羡慕她。 她对我进行了自杀干预,效果在短时间内是卓有成效的,这对于她和其他关心我的人来说,是非常有用,且令人开心的。对我来说,短期也是。 失效 In three words I can sum up everything I've learned about life: it goes on. — Robert Frost “生活总是要继续的”,多么朴实的道理。它对所有活着的人有用。 而我从自杀计划的执行之日就再也没想过生活这件事了。 所以在接受自杀干预后,受到情绪的感染而暂时的活了下来。但对我来说,问题才刚刚开始,我知道自杀的导火索是什么,我掐断了它,我再也无法假装看不到房间里的大象了。 所以说嘛,自杀干预,如果只是完成了第一步,可以完成救助者的自我满足。 而解决房间里的大象,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。 我的大象 它就是我自己。 自杀意图的产生,不仅与外部的压力有关,甚至说:或许与外部压力无关。 我想,是因为我认识到自己能力太弱了,想要体面的主动退出这场游戏。 我无法给自己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,也无法让别人给。了解我的人仍在惊讶于我的行为,为了避免再次触发我的自杀行为,必定会有所隐瞒。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。 别人的大象 得益于父辈所在氏族的繁茂,我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人。 我看到了他的大象。 他学习不错,也只会学习。结婚后想要去做一番事业,失败。于是呆在家中,依仗着兄弟姐妹活着。 毕竟谁想看见一个懒汉呢,于是他便成为家族中被排挤的人。 对于他的大象,我看到得并不清晰,至少我能确定,父辈氏族的那些人,他们完全看不到。 继续 我并不清楚。 但我知道自己不要变成什么样子。 得益于现在的互联网环境,博客竟是比较私密的交流场所了。 挺好。

Bye World

  我是很早之前就决定去死的 我无法找到目标,因此选择了离开。可能我从未真正完整。 我的出生 我出生于一个偶尔喧嚣、通常宁静的小村庄。 我的爷爷和我的爸爸一样,至少性格一样。 最令我心痛的记忆是关于奶奶的——她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。据亲戚们说,她是被爷爷打死的。我记得,当我第一次拿起画笔时,就以想象力绘制了一幅奶奶被打致吐血的画面,那是我悲惨的艺术启蒙。 至于妈妈,她的爱超越了一切理智,这让我深受感动,但同时也充满了失望。 我的童年 父系长辈并不能照顾好我,我被托付给了外婆,也就是俗称的"回娘家"。这在农村可不寻常,免不了闲言碎语。 我住在淮海战役的旧战场附近,经常能找到遗留的子弹和步枪,以至于上初中的时候在路边还能捡到未击发的子弹。这些都是很有用的东西。可惜它们大多都在我拿去和同村伙伴玩耍的过程中消失了。 童年的回忆大多已经模糊,不过还是有些回忆是难以忘怀的: 我看了很久的黑白西游记,彩色西游记,动漫西游记。有这么多西游记看,我还是很开心的。 在我上学的前一年的冬天,我突然就很开心,拉着外婆去一公里外的小卖部买了一包炮,玩的很开心。那应该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了。 第一次撒谎是在二年级,因为没写作业。那天我沉迷于看电视,主动的撒谎说写过了,作业用前两天的内容拼起来。虽然内容一样,但谁会交两张一半的纸当作业呢? 第一次发现讲道理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是在二年级,被同学欺负了即使告诉老师也不会有用,只有我动手反抗了老师才会来惩罚我。 第一次沉迷游戏是在五年级,那时候我玩的是植物大战僵尸。它很好玩,现在也很好玩。 我的少年 中学时期总是对人影响深远,它既脱离了小学的幼稚,又确保了记忆的清晰。 在初中时期,我的眼神透露出了对世界的无知和困惑。那时的我,尽管感到困惑,却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感受。之后,我选择了休学,并在第二年转入了一所管教严格的学校。在那里,我逐渐适应了严格的规则,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。与同学的相处融洽,我在那段时间里体验到了所谓的“正常”。 初中结束了,考上了排名第二的高中,也算是差强人意。 但我不想再提起它了。这是一些令我崩溃的回忆。而我现在还有其他事情要做。 我的青年 或许指的就是现在吧。 整夜的睡不着,整天的睡不着。我终于要面对逃避了很多年的问题了。 我是谁,我在哪里,我要去做什么? ...